摘要:篮球运动,作为高校学生较为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之一,在高校中广泛传播,并成立校级、院级运动队,参与人数日益增加,而在参与篮球运动中难免会产生运动损伤。为了有效避免高校学生因参与篮球运动而造成损伤,提高学生运动的可持续性,文章对现阶段国内外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高校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作用与现状,从而进一步探索高校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以此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综合水平,增强机体抵抗自身与外界阻力的能力,为最终建成体育强国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具有导向、育人、育才等功能。本文针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升、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进等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五个方面的提升路径,即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多层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要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团队。
摘要:课程思政是职业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通过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协同创新的“三教”改革,能够全面激活教育主体的育人潜能,深度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科学构建育人实施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上升。本文立足“三教”改革背景,深度剖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梳理当前融合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摘要:数字科技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体育教育领域的创新变革。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丰富了教学手段,为传统体育教学注入新活力。文章聚焦数字科技赋能大学体育高效教学的实践探索,揭示了其在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等方面的显著价值。研究发现诸多问题制约着数字化教学改革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多种相应的应对策略。基于此,文章为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促进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摘要:目的:在皮肤科教学中,探索构建与心理学的跨学科合作模式。方法:从多方面构建合作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化对心理因素认知、掌握心理问题处理方法、强化沟通与同理心,形成全面诊疗思维。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涉及皮肤病学和心理学多方面知识及小组讨论环节。开展门诊实习和联合案例讨论等实践导向双学科互动学习。教学中组织跨学科团队,借助真实病例分析、模拟诊疗、科研项目,运用“动态反馈循环教学法”等辅助教学。采用问卷调查、标准化病人考核等多种方式,结合“多维动态评估体系”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学生在综合诊疗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能更好地应对皮肤病与心理问题交织的情况,尤其在慢性皮肤病诊疗中表现突出,能够运用心理干预技术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结论:皮肤科与心理学合作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打破了传统学科边界,为学生提供全面诊疗视角。
摘要:在航空业迅猛演进和民航市场持续拓展的时代背景下,空乘服务专业对高素养人才的诉求日益紧迫。为满足行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岗位实务与综合素养,“职场模拟”教学方法因此应运而生。基于就业导向的空乘服务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强调把航空公司岗位场域、客舱服务流程及应急处理等逼真要素引进课堂,借助虚拟情境与身份扮演等多样形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经历与练习平台。越贴近真实航班场景,就越能在模拟演练中推动学生形成职业意识并提升岗位适应本领。若能同时实现教学与就业高效衔接,学生在模拟操练里快速积累服务技能、塑造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方可达成高质量就业对接。
摘要:随着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妥善处理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与这类学生的有效沟通方式及相应的处理策略,以期为学校提供更加全面、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文章首先从心理疾病的概述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出发,进而详细分析了与学生沟通的具体策略,包括建立信任、倾听与理解、提供情绪支持等。接下来,系统化提出分层分级实施框架,构建包含预防-干预-巩固三级体系、跨部门协作机制及智能预警系统的实施方案,并通过师资建设、制度保障和动态评估机制确保实施效果[1]。最后,总结了针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学生的沟通与处理策略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了展望。通过这些策略的探讨,我们期望为高校辅导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更为具体和实用的指导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饮食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食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饮食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显得尤为迫切。研究发现,食育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饮食知识水平,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同时,学校食堂管理的规范化、人性化也因食育的渗透而得到改善。通过对学生饮食行为的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食育教育对学生饮食行为的积极影响及其调节机制。另外,研究还构建了食育与食堂管理协同作用的理论模型,解释了食育教育如何通过食堂管理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健康成长。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食育领域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对提升学校食堂管理的质量及实效性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案和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学实习带教中的运用效果,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1-2024.12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实习的50名学生进行研究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实习生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案例教学组各25名,传统教学组实施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组实施案例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临床思维考核成绩,评估综合能力提升情况,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案例教学组实习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临床思维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评分、对教学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临床药学实习带教中,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满意度,在临床药学实习带教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微课教学法在胸外科留学生本科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选取在我科进行本科轮转实习的107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课教学组(观察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观察组包括21名男生,33名女生,共计54人,平均年龄23.20±0.88岁;对照组包括25名男生,28名女生,共计53人,平均年龄23.89±0.95。结果显示:在考核成绩方面,观察组留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92.96±4.17、90.91±3.28,而对照组的两项成绩分别为90.40±4.11、88.09±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在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知识能力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方法赞同程度五个方面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学习主动性提升方面,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胸外科留学生本科实习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于留学生学习兴趣、理论知识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值得推广及应用。